2020年9月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0-09-10  阅读次数:

2020年9月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指导意见

 

各基层党委、直属党总支:

现对2020年9月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提出以下指导意见,请根据该指导意见做好本月教职工理论学习工作。

一、学习重点

1.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全校教职员工,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勇担时代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2.学习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意义深远,全面准确地揭示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讲话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广大教职员工要深入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结合“四史”学习,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3. 学习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伟大的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广大教职工要深入学习并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奋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4. 学习陶德麟同志先进事迹。陶德麟同志忠诚于党,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将一生心血奉献给党的理论事业和教育事业,在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贡献卓著。教育部追授陶德麟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广大教职工要以陶德麟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绝对忠诚、爱国奋斗的崇高品质,学习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情怀,学习他立德树人、关爱学生的高尚师德,从本职岗位做起,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毕生追求融入到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和力量。

5.近日,上海市正在对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等各类先进拟推荐名单进行公示。经基层申报、逐级推荐、部门审核、现场评审,拟推荐同济大学等11所学校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文明校园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把学校建设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涵育中华文化的家园、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的有效途径;是激励青少年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坚强保证。全国文明校园,是中央文明委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面授予学校的最高荣誉称号。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突出,精神文明创建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高、社会评价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经省级文明委推荐,报中央文明委评选全国文明校园。广大教职工要认真学习《全国高校文明校园测评细则》(细则详情见链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08/201707/t20170703_308440.html),做到为人师表,遵章守纪,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和校园文明创建的先行者。把校园文明创建的要求传达到每位学生,引导同学们积极参加校园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全校师生同心协力,在校园内形成全校动员、全员动员,争创全国文明校园的良好氛围。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上海曹安公路4800号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邮编:201804

联系电话:86-21-69589585,69589332(FAX)

Copyright© 2017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