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2011年,教育部批准增设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同济大学是首批获准增设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高校之一。学科依托的软件学院为全国首批成立的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在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验收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五。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科被评为A类,位列同济大学12个A类学科之一。2019年,软件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19-2020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估报告中,软件工程专业获评5☆+,为同济大学7个5☆+专业之一。在2021年度“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中,本学科排名全国第14位(位于全国前10%)。
本学科是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联谊会信息科学与技术专委会主持单位、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大横琴数字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单位、上海iOS联盟理事长单位、2019年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主持单位,持续为国家软件领域贡献重要力量。
本学科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国家战略与行业重大需求,按照“精而强”的学科发展思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世界胸怀、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协调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软件领域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至2021年,学科已培养各类研究生五千余人,为国家信息技术领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面向研究生人才培养,本学科设立了五大培养领域,分别为:
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
软件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系统与软件
软件与网络通信
软件与数字媒体技术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毕业生应满足如下目标要求: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遵纪守法,品德高尚;
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厚的理论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出众的综合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创造性研究与实践;
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具有成为引领未来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的显著潜力。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与持续建设,同济大学软件工程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国际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包括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33人,90%以上的导师具有海外工作或留学经历。本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5人、国家海外特聘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上海市曙光学者1人、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上海市海外特聘专家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人等高端人才。多位教师担任IEEE TSP、IEEE RA-L、JVCI等国际知名期刊编委,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IEEE高级会员。
近五年来,学科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自然面青地项目30余项,在IEEE TPAMI、IEEE TIP、IEEE TSP、IEEE TMC、IEEE TC、IEEE TMM、IEEE TCSVT、IEEE IoT Journal等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中科院一/二区期刊论文50余篇,产出ESI高被引论文8篇,其中,最高单篇论文Google Scholar被引用次数超过3500次。
学科逐步形成了“基础软件技术与系统为根,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叶”的优势特色,在超高可靠性软件评估与形式化方法、韧性城市建模与仿真、视觉数据分析与无人驾驶、无线网络与车联网、大气与海洋数据智能分析等代表性国际前沿领域不断突破创新,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获得了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在内的各类省部级奖项20余项。
本学科招收以下类别研究生,
全日制学历教育硕士,代码083500,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学制2.5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电子信息领域),代码085400,授予电子信息硕士学位,学制3年;
本科直接攻博,代码083500,授予工学博士学位,学制5.5年;
全日制学历教育博士,代码083500,授予工学博士学位,学制4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电子信息领域),代码085400,授予电子信息工程博士学位,学制4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电子信息领域),代码085400,授予电子信息工程博士学位,学制4年;
学位型博士(单证),代码083500,授予工学博士学位,学制4年。
地址:中国 上海曹安公路4800号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邮编:201804
联系电话:86-21-69589585,69589332(FAX)
Copyright© 2017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